发布时间:2025-10-17 11:22:34    次浏览
□本报记者/刁永萍姚斌实习生/石萍婷3月24日,一场春雪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装点得晶莹剔透,沿桥阴公路朝向化藏族乡南进,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村民正在用木锨清理着门前的积雪,披红挂彩的农机修理铺也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开张了,一辆辆农耕拖拉机“吐吐吐”叫嚷着驶向田间地头,素妆银裹的大地,一派瑞雪兆丰年的祥和景致。向化乡党委书记祁建林和乡长陈生福笑容满面地将我们迎进乡政府大院,谈起4年前的向化乡,祁建林不禁面露苦色,“靠天吃饭,十年九灾”,已足以涵盖向化农民曾经的贫困岁月。那时,致富无门的农民们,每天背着太阳转,草垛根里晒阳洼,打发着无助的时光。直到我们沿着泥泞不堪的山间小道走向立树尔老村落时,才深刻地感受到当时村民的窘境,田地十几亩,家禽八九只,土房两三间,下大雪泥泞的路走不动,大人们穿雨靴背娃娃下山读书,二牛抬杠坡地上种田,家家户户使唤的钱没有,娃娃们连个新衣服也穿不上。面对当下,移民搬迁后的立树尔新村,一排排齐整的院落像正在接受检阅的士兵,一院院敞亮的新居光鲜亮丽,一条条硬化路四通八达,一家家沿街的店铺门类齐全,一张张面孔上写着憨敦敦的笑意,把过年的喜气延续至今。在村头充满时尚感的长廊上,“人和天下宁,家和万事兴”的条幅道出了农家的喜庆;在村间透着诗意的文化墙上,“以前穿的旧衣裳,现在毛料新时装,从前有病无钱医,现在药费能报销。”《十谢共产党》说出了农民的心声。走进藏族老婆婆唐生秀的家中,坐在炕头上,68岁的老人同我们喧起了如今的好年景:自从移民搬迁到这里,比沟沟里趴着不知强多少倍,娃娃们到西宁打工一年能挣上五六万元,土地流转一年能分上七八千元,种粮补贴一年到手的一千多元,去年的老年节村里送了床单被套,前年我评上了乡里的 “好婆婆”,大红花就挂在炕头的墙面上。想起还没住上新房就已过世的老伴,老人的眼中含满了泪花,以前老汉家日子过得很孽障,整日里就知道种田、管驴马,挣不上钱心里全是颇烦,哎……“这只是向化乡4年来巨大变迁的一个缩影”